摘要:本文为大家简单介绍囚徒困境。
一、囚徒困境——艰难的抉择
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于是警察告诉他们:
(1) 假设甲、乙同时坦白,他们各自坐牢8年。
图1
(2) 假设甲不坦白、乙坦白,那么甲要做10年牢,乙立功释放。
图2
(3) 假设甲坦白、乙不坦白,那么乙要做10年牢,甲立功释放。
图3
(4) 假设甲乙同时拒绝坦白,那么两个人各自坐1年牢。
图4
由以上表情包可看出:第四种情况对甲乙来说是最好的,因为集体收益最大,两个人坐牢加起来最小。但是由于甲、乙都有过人的智慧,在表情包中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最后却都选择了坦白(两个人相加年数最大),哭死在牢中。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各判刑1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8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1年,显然这个结果好。
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1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8年,比起抵赖的判10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8年。结果两个囚徒大哥莫名奇妙都多坐了7年牢。
表1
二、单次博弈的“囚徒困境”
单次的“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假定每个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关心另一囚徒的利益。囚徒某一策略所得利益, 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高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优势”策略,理性的囚徒肯定会选择该策略。另外,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策略。假设两个囚徒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那么他们到底应该选择哪一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
由于隔绝监禁,信息不明,两个囚徒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不坦白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若对方不坦白、不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
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坦白, 坦白)。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显然不是顾及“团体利益”的最优解决方案。 以“团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囚徒都合作保持不坦白,两人都只会被判刑1年, 总体利益更高, 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8年的情况较佳。
假设一方是非理性的,另一方是理性的,即博弈双方均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理性的,非理性一方(理解为讲义气重信誉的人或担心坦白会受到出狱后的报复),假设他只有一种策略,他必然选择不坦白,而另一方是理性的,他不管对方是否理性的,他都将选择坦白。所以这次博弈的均衡是(不坦白, 坦白)。
假设双方均为非理性的,那么他们不管同伙如何选择,他们都将选择不坦白,则博弈的均衡是(不坦白,不坦白)。最后错有错着,两个非理性的囚徒却得到了“理性”的结果。
三、有限次数的囚徒困境博弈
试想将囚徒困境的情况重复10次,如果囚徒A第1次被对方指控,第2次囚徒A也会指控对方。相反,如果第1次对方保持沉默,建立了互信的关系,囚徒A也会保持沉默。当然,两个囚徒都会有相似的想法,在第1次保持沉默,以期望建立互信关系,所以双方都会保持沉默。第2次时,双方亦应有相似的想法,继续保持沉默,以期继续在互信的情况下进行第3次,以致余下的8次。
但是,在第10次时,互信的关系明显是没有意义的,因为10次已经完结,囚徒没有必要为维持互信的关系而沉默(没有第11次),所以第10次囚徒一定会背叛对方的,理由和只有1次囚徒困境一样。那么,既然大家都知道在第10次,无论如何对方都会背叛自己的,在第9次保持沉默也是没有意思的,要知道,保持沉默(友好关系)的原因是为了希望下一次别人保持沉默。所以第9次双方都一定会背叛对方。双方都有相同的想法,明知第9次对方会背叛自己,所以第8次保持沉默也是没有意思的,第7次亦然,如此类推,10次两个囚徒都会互相背叛,建立互信关系是没有可能的,10次下来结果还是杯具。
四、无限次数的囚徒困境
在有限次数的囚徒困境博弈中,由于双方都知道最后一次(第10次)的存在,不必担心出卖对方为以后带来的风险,所以都选择了互相出卖。由归纳法可以得到,所有10次的博弈双方都选择了互相背叛。但在实际情况中,双方都不知道以后合作的次数。也许长时间合作;也许说好了长时间合作,但中间某一次被对方卖了,然后对方人间蒸发,再也没有报复的机会;也许合作一次后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也许前几次跟这个人合作,后面几次跟另外一个人合作。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是合作还是出卖,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有各自的博弈策略。为了简化问题,先假设有以下几种策略(以后可以加入其它策略),每种策略的人数如下:
① 第1次不坦白,以最近1次对方的选择为依据来决定自己的坦白还是不坦白的有3人;
② 第1次坦白,以最近1次对方的选择为依据来决定自己的坦白还是不坦白的有3人;
③ 第1次不坦白,以后会以60%的可能选择不坦白,以40%的可能选择坦白的有1人;
④ 第1次坦白,以后以60%的可能选择坦白,以40%的可能选择不坦白的有1人;
⑤ 无论什么情况都选择坦白的有1人;
⑥ 无论什么情况都选择不坦白的有1人。
1. 先研究下识别博弈对手的情况:
假设每个参与者之间固定博弈400次,博弈完成后换博弈对手,继续博弈200次,每个参与者之间都要互相博弈。最后以博弈的总收益(总坐牢年数最短为为最佳策略)评价各个策略。利用计算机模拟博弈过程5次,各次模拟结果如下:
(1) 第1次模拟结果
表2
(2) 第2次模拟结果
表3
(3) 第3次模拟结果
表4
(4) 第4次模拟结果
表5
(5) 第5次模拟结果
表6
从5次模拟结果可以看出,选择第6种策略:无论什么情况都选择不坦白,最后总的坐牢年数最小,无论什么情况都选择坦白最后总的坐牢年数最大。如果在当前这种策略种类及人数分布下,策略1可以当成“优势策略”来选择,那么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偏向于都选择拒绝坦白,从而达到总体最优。但是,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如果博弈的人数多了,那么,各种各样的策略层出不穷,选择各种策略的人数比例也不好确定,这使问题的结果产生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如何选择策略,走出“困境”,会更加扑朔迷离。
2. 不识别博弈对手的情况:
讨论完固定博弈对手的情况,接下来讨论不固定博弈对手的博弈。假设还是上面的那10个人,他们选择的策略还是跟上面的一样。不同的是他们之间将进行1000次的博弈,而且每次博弈的对手是随机的。最后以博弈的总收益(总坐牢年数最短为为最佳策略)评价各个策略。利用计算机模拟博弈过程5次,各次模拟结果如下:
(1) 第1次模拟结果:
表7
(2) 第2次模拟结果:
表8
(3) 第3次模拟结果:
表9
(4) 第4次模拟结果:
表10
(5) 第5次模拟结果:
表11
从5次模拟结果可以看出,选择第5种策略:无论什么情况都选择坦白,最后总的坐牢年数最小,无论什么情况都选择不坦白最后总的坐牢年数最大。如果在当前这种策略种类及人数分布下,策略5可以当成“优势策略”来选择,那么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偏向于都选择坦白,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