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期先行探索,到以浙江为代表掀起热潮,再到中央正式吹响号角,在2017年前后,特色小镇可以说是大红大紫,炙手可热。经过三年时间沉淀,特色小镇热潮回落,渐趋平静。从“一哄而上”到“全面洗牌”,特色小镇犹如过山车一般,惊心动魄。风口过后,特色小镇真的“凉凉”了吗?
一、风口来了
2014年4月,浙江省政府率先提出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孕育了“特色小镇”这颗火种。2016年7月,中央正式提出2020年前培育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正式官宣“特色小镇”。至此,特色小镇便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蔓延开来。举国上下,各地政府,各方企业,纷纷入场。
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成为主旋律,特色小镇战略正基于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钥匙”、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担当,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美丽乡村、助力精准扶贫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于是,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奖励政策,从资金支持、土地指标及人才低息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各地关于特色小镇的支持政策
对于各类企业来说,当“拿地困难、企业亟需转型、金融投资不明”等这些问题逐渐掣肘其发展的时候,特色小镇恰如“转世灵童”横空出世。
融合文化、旅游、居住、产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恰好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好跳板、新增土地储备的新途径、金融投资的好领域。尤其对于一些在拿地上“陷入困境”的房地产企业,住宅市场拿地难,收益率又不高,做产业地产能拿到便宜的地,因此产业小镇成了“救命稻草”。
于是乎,地产巨头、旅游企业、互联网企业等纷纷公布了各自的“小镇计划”,其中房地产企业成为主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7月,TOP100房企中有71家涉足或参与特色小镇项目。
中国社会发展常常有如下规律:每当一个新事物出现,就会有无数逐利者一哄而上,直到哄臭为止。然后人群在一哄而散,寻找下一个风口,特色小镇正是如此。
在政府和企业的推动下,特色小镇经历了一轮爆发式的无序发展。这场“大干快上“的特色小镇建设热潮,隐隐透露着繁荣背后的危机,从各主体纷纷打造特色小镇的目的来看,其洗牌将不可避免。
二、全面洗牌
既然是风口,总有风停的时候,狂风过后,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从2018年开始,特色小镇纷纷“暴雷”,陆陆续续爆出了很多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负面消息:某某小镇缺少产业内涵,沦为空城;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倾向严重,沦为烂尾;某某小镇照搬复制,毫无特色可言,无人问津……环顾神州,经历了三年左右的建设周期后,成功的特色小镇并不多,特色小镇进入“全面洗牌”阶段。
1、国家层面:规范纠偏 经验示范
国家层面颁布一系列的政策文件,规范明确了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的区别,把两批“全国特色小镇”更名为全国特色小城镇,从体制机制上确保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并明确要逐步淘汰几类发展变形走样的小镇。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国共淘汰整改了419个“问题小镇”,各省市共淘汰整改385个“问题小镇”。
淘汰的原因主要包括虚假小镇(行政建制镇)、缺乏投资主体、未动工建设、产业特色不鲜明、产镇不融合、住宅用地占比过高、国有平台变相举债、破坏生态环境等几大方面。
同时,通过全国特色小镇现场经验交流会,重点推广了16个取得了一定进展、积累了有益经验的特色小镇,要求全国范围内的特色小镇以此为典范,努力走出一条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业宜居、富有活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地方政府:严控标准 有依有据
国家态度明确之后,地方省市县各级政府紧跟步伐,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从根本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小镇的培育、创建、评选到扶持、淘汰的标准,确保特色小镇在产业、投资、空间特色等方面健康发展。
比如河北省出台了《省特色小镇创建和培育标准》、四川省公布《四川省文旅特色小镇评选办法》、福建省颁发了《省特色小镇创建规划编制指引》……以云南省为例,云南省2018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以“世纪一流、中国唯一”,到2020年,全省建成一批具有鲜明的云南特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特色小镇为目标。聚焦七大要素,规避四条红线,从根本制度上严控标准,确保了各区县“有法可依、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镇。
3、企业层面:态度谨慎 举棋不定
一些企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在特色小镇的风口期,打着“特色小镇”的旗号,通过捆绑资源拿地。但获得土地后,没有系统策划,也没有产业、内容空洞、前期顶层设计存在缺陷就盲目上马。看上去一片热闹,但急功近利,快速批量诞生的特色小镇们因为前期工作没做到位,或沦为简单的地产项目,或演变成巨额债务酝酿出巨大危机。江宁电影小镇、阳光100雪山艺术小镇等一系列特色小镇房地产化的惨败案例,掀起了企业圈的“被动式洗牌”浪潮,企业家们对于特色小镇的投资变得谨慎了起来。
碧桂园三年前号称“三年百镇”计划,如今官宣的数量连1/20都不到;融创提出“五年内实现全国60%的地区布局特色小镇”,时间已过三分之二,也仅仅打开了云南和河南等几个地域;华侨城旨在构建100座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特色小镇,落子的步伐却一缓再缓……从房企2018年公布的特色小镇项目来看,六成为意向投资项目,签约类约三成,开始动工的部分尚不到5%。
显而易见,虽然各大地产巨头纷纷宣布入场,但实际上他们自己还没完全搞清楚特色小镇到底是什么,到底怎么个玩法,又怕被“特色小镇”玩死,所以一直在观望。
三、正本清源
经过2018年的全面洗牌之后,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热潮开始回落,渐趋平静。值得欣慰的是:特色小镇并没有从“一哄而上”到“一哄而散”,而是在经历了一轮“全面洗牌、去芜存菁”之后,变得真正有了特色,有了明确产业规划,投资不菲的特色小镇也越来越多。
透过现象看本质,源于特色小镇的本质经过这一轮的“洗礼”之后,更加清晰。特色小镇不是特色小城镇、不是产业园区、不是景区度假区、不等同于美丽乡村或田园综合体。
1、特色小镇不是特色小城镇
特色小镇是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产城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内部人群除了本地居民之外,还有旅游者、投资者、创业者等新人群的进入,一般是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而特色小城镇则是拥有几十平方公里以上土地,以某种主体功能为特色,或有产业特色,或有交通功能特色,或有人文自然风光特色等的全域范围,由居民社区和村庄构成,以生活空间为核心功能的行政建制镇。
2、特色小镇不是产业园区
特色小镇的核心虽然是产业,它与产业园区一样都是以产业为依托,但是特色小镇的“特色”又不限于产业,在功能上更加多元复合,与产业园区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特色小镇在产业上主要以战略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主,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和载体。其次,在功能设置上,特色小镇强调产业和城镇的有机结合,不只是纯粹的生产空间载体,更注重产业、居住和各种生活服务功能的融合发展,其功能设置上更加多元复合。最后,特色小镇的“特色”也不仅限于产业,特色小镇还承载着除产业以外的旅游、文化、居住等功能。
3、特色小镇不是景区度假区
以旅游功能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可以发展成为景区度假区、有些历史人文古镇,自然风光优美的小镇也兼具特色小镇的文旅功能,从这个角度而言,特色小镇和景区度假区有共同之处,但又不同于传统景区度假区。景区度假区面向各地各类型游客,以旅游为核心功能为主。而特色小镇在旅游客源市场上,更强调满足周边大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特定需求;在旅游活动上,更强调体验和参与;在旅游发展目标上,更强调目的地和集散地;在旅游功能开发上,更突出互融互动。
4、特色小镇不等同于美丽乡村
特色小镇离不开乡村本底,但与乡村有着本质的不同,一方面是形态不一样,另一方面功能不一样。特色小镇集聚了大量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高端要素,是既有乡村本地特征又融入高新技术和特色人才的区域经济发展单元;而美丽乡村则以行政村为单位,以本地村民为核心,吸引外来人群,更多的是强调乡村发展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产业支撑,依靠本地村民的自治管理。
5、特色小镇不等同于田园综合体
特色小镇中的“农业型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天然契合,当前农村发展建设面临集体经济疲软、劳动力空心化、基础设施不全等痛点,以田园综合体为方向的农业特色小镇,内涵是新业态、方向是新产业、构成是新农民,都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
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的区别在于:在性质上,特色小镇更关注城镇化问题,而田园综合体更关注三农问题;在功能方面,特色小镇强调产业融合,田园综合体则强调农业延伸;在内容方面,特色小镇更重视产业配置,田园综合体则重视农业开发,两者之间不能划上等号。
正本清源,特色小镇是产业之镇、文旅空间、宜居之地,是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6、特色小镇是产业之镇
特色小镇,首先是产业之镇,是一个产业的空间载体。一切不以产城融合为目的的特色小镇都是耍流氓!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与产业规划统筹考虑,小镇的繁荣也必须要有产业去支撑。小镇立足于当地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着眼于做精做强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在差异定位和领域细分中构建小镇大产业,有利于集聚高端要素、扩大有效投资,培育壮大供给侧小镇经济。
7、特色小镇是文旅空间
特色小镇本身所独有的地方文化是特色小镇的“魂”。特色小镇的文化特色,要注重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形成小镇个性文化。一方面,提炼和表现地方民俗文化,通过“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将诸如古建筑、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神话传说、民风民俗等静态文化进行动态化体验;另一方面,注意营造生态、环保、养生、宜人的休闲文化,在园区规划、建设布局、景观设计、建筑小品打造上,体现生态环保理念,强调人性化设计,满足多样化需求。
8、特色小镇是宜居之地
特色小镇的建设,应是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打造,无论是环境设计、建筑外观、功能布局、能源利用,还是生活设施、现代服务,都应从现代化、人性化的角度着手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位,既能吸引和满足小镇居民工作和创业的需要,也能使其感觉小镇生活的舒适和自在,增加对小镇社区的心理归宿感。因此,优质的产业是小镇立镇之本,文是小镇之魂,旅游是小镇之美,社区是小镇之生,四位一体,三生融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小镇。
四、小镇未来
经过“全面洗牌”和“正本清源”之后,特色小镇从疯狂增长到收拢聚焦,在这样一个最为重要的沉淀期里,一个成功的特色小镇,到底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打造,才能成为淘汰大势下的风口所在,成为下一个发展新引擎?智纲智库认为,一个成功的特色小镇必须要在“产、城、人、文、智”五大要素方面下深功夫。
1、产业导入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要确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双管齐下。针对传统产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科技导入、产品升级等途径,提升产业附加值;同时依托小镇本底资源优势,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比如文旅、会议、康养等),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新兴增长点。此外,针对某些链条环节不完善的产业,可以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向产业链高端环节攀升;横向拓展“产业+”,关联相关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构筑产业链生态圈。
2、空间聚合
特色小镇是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为建设理念的新型空间组织形式,在空间形态上追求“小而美”。“小”一方面指特色小镇的尺度规模不宜过大,另一方面也是区域文化的浓缩和集中展示;“美”要求特色小镇根植当地历史文化而建,处处体现文化元素和文化灵魂。
因此,一个特色小镇在空间上必须涵盖文旅、产业及生活配套三大功能,划定核心功能片区,打造小而美的小而美的文旅、产业、生活复合空间。
3、人口导流
特色小镇不是本地人的自娱自乐,而是能够吸引外地游客、大学生、创客、养生养老等新人群就业、创业、生活、居住;同时本地居民转型成为创业者、投资者、产业工人等,实现本地人与外地人的融合,从而增强小镇活力与吸引力,打造创新生态。
4、文化挖掘
文化是特色小镇“唯一性、排他性、独特性”特征。一个成功的特色小镇需要深度挖掘当地文化,通过“文化+软/硬件”来打造特色文化体验目的地。
“文化+硬件”:以地方文化为主线,深度挖掘传统民居、特色美食、民族歌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手工艺等内涵,将地方文化与可消费业态相结合,引入符合现代人群消费特征的特色美食街区、酒馆、茶吧、演艺部落、非遗工坊等业态,打造可体验的文化博物馆;另一方面,旧瓶装新酒,衍生创意艺术文化等新文化内涵,引入创客工作室、创业孵化器、创意工坊等业态,吸引大学生、创客、设计师等新人群,为地方小镇注入文化活力。
“文化+软件”:高举高打,节庆造势。借鉴乌镇经验,通过举办美食节、艺术节、音乐节、文化秀等活动,快速集聚人气,推向市场。
5、智慧创新
智慧时代已经到来,一个成功的特色小镇也必须要跟上智慧时代的步伐。特色小镇必须要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相关科技,通过智慧平台、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体验等方面来提升数字化水平,实现发展的创新型与可持续性。
以云南省创建特色小镇为例,2019年11月,云南省要求加快推进全省特色小镇数字化建设,在考核、申报、评比、淘汰等方面,将“创新智慧”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全面接入一部手机系列平台、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设数字化应用场景,提升智慧管理水平。
所谓时势造英雄,特色小镇其实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这种“产物”在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路走来,从前期策划、摸索到开发建设、疯狂增长,特色小镇必然需要冷静下来,要从经验和教训中成长、沉淀、不断优胜劣汰才能享有更为光明的前景。不再大跃进,而是慢下来,明确正确发展方向,夯实“产、城、人、文、智”基础,健康稳步推进,才是特色小镇发展本应有的姿态。
风口之上,特色小镇的确存在过热现象。经过“全面洗牌”和“正本清源”阶段,特色小镇没有凉凉,更添了几分理智和成熟。风口过后,小镇未来仍值得期待!
声明:文章转自【智纲智库】微信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供学习使用,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